当前位置:首页>湖北视窗>城事资讯

仙桃:让“老技艺”赶上“新潮流”——记郑场镇皮影戏手艺人龚贻鹏

2024-12-16 12:02:47 中国仙桃网 25657℃

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之上,他将“老技艺”与“新潮流”巧妙融合,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生。龚贻鹏,一位扎根乡土的艺术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渔鼓皮影戏这片光影的天地里。

作为仙桃市皮影协会副会长,他不仅是渔鼓皮影戏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更是这门古老艺术的创新者与守望者。如今,他带领的“仙桃双龙花鼓戏剧团”走遍乡村,演绎着与时俱进的皮影故事,也在传承中注入了属于新时代的文化活力。

舞台戏曲梦

从田间地头到全国舞台

皮影戏,一担箱、六尺白布、两名手艺人默契配合就能表演。“刚从成都回来,受邀在第四届中国餐饮B2B产业大会上表演,马上还要出去。”11月29日,郑场镇贾窑村“龚贻鹏皮影工作室”,龚贻鹏正在精心预演表演剧目。

只见雪白色的幕布上,每个影人被三根竹竿灵巧支撑。锣鼓铛铛,唢呐嘹亮,影人伴着地道的仙桃方言翻飞跳跃,接奉、捋髯、整冠,打虎擒龙、沙场厮拼,惟妙惟肖、撼人心魄。

在演出中,龚贻鹏不仅是导演、演员,还是司鼓和剧务。他自己编写剧本,创作了《珍珠塔》《站花墙》《秦香莲》等一系列经典剧目,以及《精准扶贫话廉洁》《大数据下话监督》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

龚贻鹏是“仙桃双龙花鼓戏剧团”的组建人。剧团成立之初,龚贻鹏带领演员们四处奔波,去到乡村、集市,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每年在农闲时节演出几百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从不抱怨。”

义演、创作、参赛、获奖……此后,“仙桃双龙花鼓戏剧团”开始崭露头角。剧团成立8年来,凭借独特的非遗文化表演形式被各级媒体宣传报道。今年还参加了在南京、杭州、成都举办的“仙桃黄鳝”区域品牌推介会及中国餐饮B2B产兴大会,惊艳四座。

从农村到剧团

扎根乡村,传承不息

郑场镇是有名的“戏窝子”,被誉为“戏曲之乡”。龚贻鹏从小耳濡目染,这才与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只要村里有演出,一定跑到最前排,戏不结束绝不回家。”谈起学徒经历,龚贻鹏眼中充满怀念。他回忆道:“那时候,家里没条件买书,就拿父亲用过的花鼓戏老脚本,一字一句抄写经典唱段,还边抄边哼唱。”

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跟随老艺人学习皮影戏表演与雕刻。“刚开始学雕刻,师傅总说我刀工不行。为了练好刀工,每天刮皮、着色、烫平,慢慢才掌握了影人眉眼和人物造型的技巧。”龚贻鹏笑着补充:“后来师傅夸我雕得像,但那是无数个夜晚练习的成果啊。”

慢慢地,龚贻鹏学会了刮皮、着色、烫平、上油,每一项工序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几年时间,龚贻鹏的雕刻技艺愈发精湛,逐渐能够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影子人物,他的作品在村里小有名气,甚至开始受到外地戏曲艺术家的赞赏。

“我把这门技艺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每当雕刻出来的皮影人物栩栩如生,心中便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感。”龚贻鹏感慨道。然而,龚贻鹏并没有止步于个人技艺的提升。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剧团,此后他自筹资金近30万元,注册成立了“仙桃双龙花鼓戏剧团”,并成为了剧团的领航人。

创新与传承

让传统与现代碰撞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龚贻鹏深知传统戏曲艺术要与时俱进。利用短视频传播平台,他将皮影戏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利用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和短视频传播,打破了传统戏曲的传播边界。

“现在村民们都有智能手机,很多人喜欢把我们剧团的演出拍下来,直接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龚贻鹏谈起这个变化时,眼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

龚贻鹏还积极创作一些贴近现代生活的剧目,如《血沃乡土》《抗疫楷模在民间》《天价彩礼我不嫁》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并深入人心。通过这种形式,他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也帮助剧团获得了更多的观众。

今年7月,龚贻鹏举行了一场收徒仪式。仪式上,龚贻鹏将自己雕刻的皮影精品赠予武利华。武利华则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皮影戏是非遗文化瑰宝,我希望通过努力,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久前,龚贻鹏和他的皮影还走进了仙桃职院课堂,让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授课前,龚贻鹏精心编写了7千多字的教案,用12个章节力所能及地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喜爱皮影戏、传承皮影戏。

不同于舞台表演,在龚贻鹏看来,从“手艺人”到“守艺人”,最大的满足不是台下的掌声,而是这份文化在每一代人手中延续、不息。(仙桃日报全媒记者刘贤双)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仙桃网,原标题《仙桃:让“老技艺”赶上“新潮流”——记郑场镇皮影戏手艺人龚贻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