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画像
——记市政协委员、农民画家熊庆华
图为熊庆华正在专心创作。
6岁时第一次涂鸦,他收到的是周围人的不理解与嘲笑;30多年来“不务正业”,他倔强而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39岁举行个人画展,他把爱好画成了专业。他就是市政协委员、农民画家熊庆华。
择一事,终一生。在熊庆华看来,文艺工作者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创造者,肩负画家与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理应用手中画笔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画像。
“绘画,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
皮肤黝黑,笑容腼腆,初见熊庆华,与普通农民无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涤渡”画室,一幅幅色彩鲜明、张力十足的油画将屋子占满。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便是这些作品的创造者。
有人说,从熊庆华的画中可以读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有人说,熊庆华的作品里反映出一抹浓浓的乡愁;有人说,他的油画,好比一部仙桃乡村的“生活史”;更多人则把他誉为“中国毕加索”“中国的梵高”。
从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他,在这个偏远乡村孤军奋战了30余年。没钱就做小工,攒了点钱就骑上自行车,跨过5个乡镇,颠簸80多里路,到市区的书店里购买绘画书籍。来回一趟四五个小时,累得腿脚酸麻,他暗暗发誓下回再也不去了,但只要钱一攒够,他又会跨上那辆咣当作响的破车。
然而,作为家中独子,想要在绘画这条孤独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又要背负多大的压力?“他们觉得‘画画’不是正道。”谈及周围人的“风言风语”,熊庆华笑得有些苦涩。他说,踽踽独行的那段日子里,唯有绘画,是他生活上的梦。
尽管现实世界羁绊重重,但在几尺画布上,他反而获得了自由。这个时期,熊庆华开始受超现实主义大师夏加尔的影响。夏加尔的画作天马行空,充满想象,这给熊庆华被捆绑的精神打开了一道出口。
“画就画出个‘名堂’”
2006年,听闻深圳大芬村画廊云集,熊庆华踌躇满志踏上了自己心中的“圣地”。然而,当他拿出自己的两幅原创作品时,画坊老板却嗤之以鼻,说他这里不需要原创、不需要创意。他说:“理想完全破灭了。”
“我吃什么苦都行,就是不能忍受没有创造性和趣味的生活,我从没指望通过画画来换取什么,只想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画就画出个‘名堂’!”他说。
2010年春节,老同学雷才兵回乡探亲,看到当年那个点燃自己绘画梦想的人竟如此落魄,雷才兵无法想象,这些年,熊庆华究竟是如何一个人在乡村坚持自己的梦想的。他当即要求去熊庆华家里看看作品,顺手捎上了一台数码相机。
走进熊庆华的画室,满屋子堆积的画作震撼了雷才兵。“非常具有仙桃农村的地方特色。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以一种夸张又写实的方式呈现在他的画作中了,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雷才兵说。
随后,雷才兵将熊庆华的画作悉数发布到全国知名论坛里,彼时,熊庆华对自己的作品很不自信。没曾想到,两个月后,他接到了雷才兵的消息:火了。
不久就有买家联系熊庆华,花5000元买了五幅作品。这是二十多年来熊庆华赚到的“第一桶金”,让他几乎要放弃的画家梦重新点燃了。“终于不再被别人说无用了。”他说。
多年来因为绘画受尽委屈、嘲讽,压抑的生命里,终于照进来一束光。熊庆华通宵达旦地创作,过去那些年积压在脑海中的灵感,决堤般奔涌在纸笔间。
2015年,在全国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北京798,熊庆华个人画展举行,一时赞誉如潮。这个村庄里的“废材”终于成了“天才”。
“以艺术凝聚共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的文化艺术界政协委员,如何以文化“凝心”、用画笔“聚力”?熊庆华有着自己的打算。
10月1日,熊庆华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占地超100平方米的乡村美术馆,以独特的造型矗立在阡陌乡间,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完美融合,淳朴而浪漫。
作为我市首个乡村美术馆,馆内展出熊庆华近几年的超现实、魔幻现实主义、机械朋克等风格作品50余幅。开放以来,入馆人数已累计超5万人。有人希望他去北京创作,并给出相当优厚的条件,熊庆华果断拒绝。他说:“我的灵感来源于这片土地,我的根在这片村子里,我哪也不去!”
乡村给予了熊庆华丰富的创作灵感,他也时刻关心这片土地的发展。近年来,熊庆华与通海口组委员陆续提交《关于提升乡镇教育质量的建议》《关于做好农村水利设施更新维护》等提案,为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聚智聚力。2023年,熊庆华与通海口组委员围绕“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人才建设”共同开展调研,形成《关于做好人才“招、育、储、聘、用”,赋能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助推农村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创作之余,熊庆华还积极参加“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敬老扶弱助残“3+N”活动。学习调研、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履职的点点滴滴中,浸润着熊庆华的思考和追求。在他看来,以艺术来凝聚共识,方能形成最触及人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为乡村发展的见证者,熊庆华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乡村元素打破再重组。他用画笔记录着属于每一个农村人的梦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乡村的独特视觉记忆。“我深感应通过美的创造与传播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让画作中的人物同自己的作品一样,成为伟大时代中不朽的一格。”他说。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熊庆华表示,将继续深入生活,投身时代,用画笔讴歌大美乡村,弘扬时代精神。(文/仙桃日报全媒记者张曼图/仙桃日报全媒记者晴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