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蕲春县狮子镇花凉亭村康庄家庭农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黄牛聚在一起,“哞哞”声音此起彼伏。
“它们是肚子饿了。”农场负责人康新德笑着解释,而后娴熟地装满一车精饲料,拉入牛舍,舀进饲料槽中,均匀地铺开,“一天要喂两次食,上午10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
流转荒山20余亩发展黄牛养殖
康庄家庭农场始建于2012年10月,当时,康新德兄妹五家共投入80万元,在康冲村七组的大山上流转山地20余亩建设牛场,并从村民家中购买42头子母牛,发展黄牛养殖业。
康庄是康新德的儿子,谈及建设家庭农场的初衷时,康庄回忆道,“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山上的老百姓也陆陆续续搬走,连片的山地无人种养,看着这么好的资源白白荒废,大家都觉得很可惜。过年时,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闲聊,长辈们想回村里谋个产业,年轻人觉得养牛风险低、收入稳定,大家一拍即合,都赞成建一个家庭农场,专门养殖本土的三角山黄牛。”
三角山黄牛品种优良,喜群居、易饲养,耐受高温、高湿,抗病能力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康庄说,“没想到农场建好后头几年,连年亏损,黄牛先后死了100余头,损失40多万元。”
原来,农场里的黄牛以散养为主、以干草为食,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不懂科学喂养,没有适时给黄牛补充营养,增加其对冬天低温气候的抵抗力,加之山上交通不便,不利于饲料运输,导致开春时节,一岁左右的黄牛成片死亡。
找准症结,对症开方。2015年,康家决定在交通便利的花凉亭村1组新建第二处农场。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申请贷款,拓展规模,流转土地15亩,收购黄牛127头,采取集中式喂养和散养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养殖。
如今的农场里,生活区、生产区、仓库区三区分开,清污分流,有标准化牛舍4栋,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仓库1栋,容积约2000立方米;饲料加工房、青贮池、冷冻库、生活办公房、消毒更衣室、化粪池及沼气池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绿色科学养殖实现多赢
家庭农场采用循环养殖模式。每年秋天,农场员工都会到村里收购庄稼秸秆,简单加工后储存起来,作为牛群的日常饲料。为了保障冬季也能获得充足的饲料,2019年,他们又新建了5个青贮池,将结余的秸秆倒入池内,经过入窖、压实、密封后,可长期保存。
康新德介绍:“农场现有的380头黄牛,每年大概会吃200多吨庄稼秸秆。我们按照5元一担、450元一吨的价格从农户那儿收购秸秆,除去口粮,富余的部分制作成精饲料。精饲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营养更加丰富。这样既能避免村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提升饲料的转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帮助村民持续增收,一举多得。”
“肉牛养殖若想获得高效益,必须科学饲养、精细管理。”康庄补充道,为了给牛儿吃上科学营养的饲料,2021年,农场又流转土地720亩,种植青贮牧草,实现饲料自给自足,多余的青贮饲料则对外供应。
在农场里,你会发现,每头牛佩戴有黄色的耳标,耳标上标有不同的数字,这是牛的“身份证”。耳标伴随牛的一生,可实时掌握牛群养殖存栏量、育种繁殖指标、牛群生长状况、是否防疫等各类情况,便于精细管理、精准分析决策。
“养牛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科学饮食和预防疾病,小牛从出生一个月开始就要除虫,一年至少3-4次,我们会将除虫药拌在饲料里,放在饮用水中,或者直接注射到牛群体内。镇畜牧发展中心每年也会为我们免费提供抗病疫苗,提高牛群存活率。”康庄介绍。
2014年,康庄农场荣获黄冈市畜牧局“肉牛标准化示范场”称号,2019年荣获“黄冈市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23年10月荣获“湖北省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科学生态养牛,“犇”向致富大道。去年底,康庄家庭农场肉牛存栏450头,其中能繁母牛300头以上,年产牛仔200余头,基本实现自繁自养。2023年农场肉牛出栏200多头,预计今年肉牛出栏280头以上,年收入破300万元。
(责编:白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