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德强特约记者宓天鹏陈培通讯员黄晶左军
孝南区自2023年3月列入湖北省第二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前提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壮大和产业升级相辅相成”的改革试点之路,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通过改革,孝南区一块块“沉睡”的农村集体土地得以和国有土地一样顺利交易。截至目前,该区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16宗,面积84.99亩,交易金额1580.76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442.94万元,农民个人收益110.74万元,已入市土地累计带动产业投资规模1亿元,有力带动了土地增值、集体和农民增收、产业发展。
探索入市实施路径,改革取得实效,让集体和农民受益
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目的是盘活农村闲置低效的建设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和农民受益。
改革前,农村有很多闲置建设用地,既不能上市交易,也不能抵押贷款,起不了大作用,大家只能“望地兴叹”。
如何改革,解决这一问题?孝南区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从规划审批、确权登记、勘测定界、地价评估,到入市方案编制等方面认真研究政策,深入探索“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路径。
该区摸排查清入市“家底”,通过走访调查,形成入市调查报告。试点期内,针对拟入市地块建立全区通用、统一标准、可扩充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果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入市准入制度,设定科学的入市程序,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推动入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6月29日,杨店镇童庙村1宗17.39亩的集体建设用地以313.02万元的价格成功交易,敲响了全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根据孝南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利益分配方案,童庙村入市交易的土地出让总收益,在扣除土地成本费用和入市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剩余50%归农村集体、农民个人所有,真正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有了这笔钱,发展村集体产业更有底气了,还能改善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太好了。”童庙村村干部杨慧高兴地说。
盘活低效土地资源,解决用地难题,为发展注入“活水”
近日,走进三汊镇幸福村湖北蓝卉园蓝莓基地,连片的蓝莓树枝叶茂盛、绿意盎然,来自周边村庄的20余名村民正在蓝莓园里除草、修剪植株。基地里,配套的房屋可供游客休息、参观。
蓝卉生态园是集鲜果种植、采摘、旅游观光和优质稻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此前,受制于土地性质,园区一直未能建设相应配套设施,游客来园区采摘、游玩,体验感差,还有大量的鲜果采摘后没有冷库保存,经营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解决了我们鲜果储存、旅游观光服务的用地需求,为产业园提质改造提供了用地保障。”湖北蓝卉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洪开慧高兴地说,“利用6.6亩建设用地,园区不仅新建了库房、冷冻间,各项基础设施也配套完善了,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产值达2600多万元,今年预计超2800万元。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洪开慧所说的6.6亩土地,是幸福村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一方面,是市场主体面临“用地难”“用地贵”问题;而另一方面,农村一些建设用地资源却处于闲置、“沉睡”状态,着实可惜。
孝南区采取“农用地+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式,将闲置的6.6亩建设用地按照其产业业态特色“点状规划、点状用地”,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模式入市。同时,严格用途管制,将2300亩农用地实行“成片流转、成片经营”,流转给湖北蓝卉园发展壮大产业。
此模式盘活了闲置低效土地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带动村集体和村民直接受益。
“土地入市交易,为我们村集体带来了50多万元的收益,加上流转的土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超过100万元,村民在基地打工,又是一笔收入,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幸福’。”幸福村党支部书记胡光才说。
此外,孝南区以入市改革为契机,创新探索“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供应模式,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托增减挂钩指标,通过空间腾挪调整到市场主体有需求、城镇开发空间不足但空间规划允许建设的产业园区内,有效解决“圈外”市场主体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截至8月底,已有3宗组合供应地块上市交易,为我省首批成交案例。
“继我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入市形成一定规模后,创新探索组合供应模式很有必要,这是一个稳就业促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产业用地只有国有这个唯一模式用地的问题。”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