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材业界,“麻城模式”是个热词。
何谓“麻城模式”?如何成就的“麻城模式”?“麻城模式”为何广受关注?
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麻城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夏志青,从麻城石材产业崛起的路径复盘中,寻找答案。
麻城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是麻城市专门为推动石材产业发展设立的机构,夏志青是麻城石材产业由小到大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各地纷纷释放石材矿权的当下,探讨“麻城模式”,对于正在发展石材产业的集聚区来说,或许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审视角度。
精准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布局全产业链发展
麻城全貌
记者:麻城市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大力发展石材产业的?
夏志青:当时福建泉州、晋江、罗源的一些石矿纷纷关闭,这些石材企业(下称“石企”)就到全国各地寻找石矿和可以开加工厂的地方。麻城有石矿,于是很多企业来到了麻城。
麻城毗邻的县市也有石矿,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麻城,原因就在于麻城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麻城有3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2个火车站,距离武汉只有100公里,方圆500公里内有很多省份,包括安徽、河南,江西等,这些都是石企非常看重的因素。
麻城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里面蕴藏的商机,因势利导,决定大力发展石材产业。
麻城石材产业园区规划2.5万亩,2013年规划,2014年动工建设,2017年到2020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因就在白鸭山石矿脚下,大家也称产业园为“临矿产业基地”。
记者:这样算来,麻城石材产业园至今才10年有余,如此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夏志青:麻城市委、市政府超前的理念起了决定性作用。麻城发展石材业,不是开一座矿山卖石头,而是以矿山资源为依托,发展全产业链。从一开始,这个定位就非常明确。
记者:全产业链发展是一个很宏大的谋篇布局,可麻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给人的感觉似乎很容易就做起来了。您的体会呢?
夏志青: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我们做这个产业的定位明确,就有了指挥棒,就少走了弯路,提高了很多效率。比如矿山开采、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园区建设、项目招商等各个环节,都围绕这个指挥棒来运行,不能跑偏了。
记者:我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几年前某地计划开发石矿,因为当地政府要一次性收取全部矿价款约17亿,难住了有意向的企业,至今毫无进展。矿权出让是全产业链的源头,麻城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夏志青:在全产业链发展的理念下,矿权出让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全部。为了走好第一步,麻城市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来降低石企进入的门槛,“放水养鱼”。
当初我们是按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说25年的矿权,接近30个亿的矿产价值,按10年付清。第一年付30%,大概10个亿左右,后面的分期分批,每一年付多少都先规划好。
这件事我们研究过,这与地方政府决策有关。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一次性付清也没问题,如果采取分期付款,也有相应的政策,减少企业压力,同样没问题。
临矿产业基地全貌
记者:开矿和石材加工企业,肯定都是冲着麻城的石矿资源过来的,如何确保产业链上其他门类项目,也能够得到同步发展?
夏志青:那就是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理念和要求。比如到了2019年,麻城石材加工能力就与矿山开采量相当了。当时市里就指出,石材加工企业过多不利于资源分配,所以不能再招加工本地石材的企业进来了。
有企业想来麻城发展,却不让它进来,这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我们的招商是一种短视行为,不为全产业链发展的布局服务,只要有企业进来就行,一定会在麻城形成行业内卷的。
加工企业不招了,招商还怎么做?那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来执行,招配套企业,比如进口石材、贸易、机械、配件、雕刻等产业链上的其他项目,这个理念的贯彻执行,极大的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媒体记者在了解数字矿山的建设情况
记者:麻城石材一年的产值大概有多少?
夏志青:高峰期是2022年。165个规上企业产值有292个亿,包含规下企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亿,税收超10亿元。
2023年我们在做矿权出让,出让之前老证注销,新证还没下发,生产必须停下来,大概停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所以产值只有210亿,税收9.23亿。
今年的产值估计在260亿左右,税收估计8亿左右。
记者:听说石材产业占据了麻城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麻城去年的工业产值大概多少?
夏志青:麻城去年工业产值约570多亿,石材占了200多亿,前年工业产值是500多亿,石材占了300亿,的确超过了50%。
记者:麻城石材出口的情况怎样?
夏志青: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有200多万吨,10几个亿的出口。目前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标导向:模式创新,破题决策落地
中国中部(麻城)石材产业园
记者:石材产业园这么大的区域和规模,却没有设立类似管委会或者开发区这样的机构,政府的决策是如何落地的?
夏志青:在抓政府决策落地方面,比如保障体系、临矿基地、招商模式、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确探索出了很多的创新模式。
比如麻城市委、市政府建立起来的决策落地的保障体系,事实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保障体系简单理解就是“10+1”联动机制,即与石材产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园区设立了10个延伸部门,比如公安、环保、自然资源和国土等分局等。同时设立了一个事业单位,就是麻城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记者: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很好理解。您负责的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有没有行政职能?
夏志青:我们是没有行政职能的。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中心的定位,就是我们和这10个延伸部门一起,搞产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协调配合,专门为企业做好各种服务。
石材交易区
记者:没有行政职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确保任务的落实呢?
夏志青:没有行政职能,就明确了我们这个机构不是去管理这个园区的,而是去服务这个园区的。
在保障生产方面,我们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是一体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这些职能部门,是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当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出现盲区,我们就顶上去。比如这段时间在进行矿山环保治理,我们就需要把石材协会、企业与环保分局对接,我们和环保分局同时把各自任务清单拿出来,下达给企业,按任务清单进行打表。
再比如企业这段时间原料不平衡,有原料的企业没市场,有市场企业的又缺乏原料,这件事情资源局也好,矿山也罢,都不是他们的职能范围,肯定都不好协调,我们就去协调,保障企业正常运行。
记者:刚才您谈到临矿布局,这的确是一个新的模式。当初怎么想到这样的一个布局?
夏志青:因为我们是发展全产业链,不是矿山开采把石头卖了就完事,而是要用这个资源来拉动产业链。而临矿布局,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形成了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同时通过产业基地,与市场端连在一起,这样从矿山到市场,一下就打通了。
记者:我注意到,在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事情不是政府部门去做,而是交给企业去做,比如园区招商。这与很多地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夏志青:我们称之为“以商招商”,这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招商模式。
当时的情况,如果让政府部门来招商,也许一年招不到几家企业。而石材老板知道资源在哪里,圈子在哪里,他们彼此了解,谈起来有共同语言,契合度高。
比如说我们这么大的园区,把它规划下来以后,给到华建石业董事长李龙才先生,他按照政府的要求,负责招多少数量的企业进来。同时,由他来做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一体化,非常高效。
记者:在全国对矿山环保问题的整治中,很多矿山都关闭了,麻城石材这么大的规模,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夏志青:我们的绿色发展创新模式,保障了麻城石材的可持续化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我们率先在全国石材矿山建立起“一沟四池、雨污分流、三级截污、综合施策”的环保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应绿尽绿”目标,生态得到了修复。
石文化公园
记者:听很多石材人讲,他们的孩子读书,甚至家人看病,都会找到您们。这是您们工作的一部分吗?
夏志青:解决这些石材人的生活难题,让他们在这里安安心的创业兴业,一直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比如众拓石材的厂长长期在麻城工作,他的老婆孩子却在老家,比较分心。现在他把老婆和孩子带到这里,就解决了后顾之忧。
麻城的学生是划片上学的,住在哪一片就在哪一片上学。产业园区是没有学校的,附近只有一些乡镇学校。如果他们的孩子想进城读书,我们就统一把资料收齐,审核清楚,集中打包送往教育局,进行协调解决。
记者:听说您们还在医院为石材人开设了“绿色通道”,这具体指什么?
夏志青:主要是两个方面。
这些石材人大都来自外地,对本地医院的一些专家教授不了解,有时会有特殊需求。只要找到我们,我们就去医院沟通对接。
另一方面,比如说生产中出现一些伤情,可以先去医院及时救治,不需要什么担保之类的特别手续。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麻城石材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以华建石业董事长李龙才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石材人,这是麻城石材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转型升级:中国的品牌,世界的标杆
麻城石材会展中心
记者:这两年市场变化很大,对麻城石材产业的发展,是不是也有一些影响?
夏志青:这是肯定的,特别是今年的影响最大。主要原因就是12个省调整了大基建,这是直接影响。
麻城石材的主要市场在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一带。调整大基建的这12个省份,恰好是这些地方,也正是基建最大最多的省份,所以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出让矿权,比如麻城相近的湖北随县、河南泌阳等地,都释放了重振石材产业的强烈信号,对麻城石材产业而言,是否带来压力?
夏志青: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随县有两个主导产品,第一个是黄金麻,这个与我们的产品没有冲突。但是他们的芝麻白,与我们产品同类。我们两地相隔只有200多公里,随县的辐射半径同样到达武汉、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所以就存在同质化竞争。
距离我们两三百公里的河南泌阳也在开矿,他们的产品也是芝麻白,跟我们也是同质化的,也存在着竞争。
市场在压缩,产量却在增加,这种竞争的严峻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麻城如何应对这种竞争呢?
夏志青:新挑战下,得有新思维——只有在产业得转型升级上,下大功夫,谋求高质量发展。
麻城市前段时间开了一个专题会议,就是研究麻城石材的转型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供应链赋能、全业态融合、定制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战略布局,我们不能一直做传统型的板材,也不能一直采取山上开采山下加工的传统方式,不转型难以可持续发展。
麻城石材博览会现场
记者:转型的方向呢?
夏志青:第一点是继续延伸产业链,包括进口石材、贸易、雕刻、文创、循环经济等。
麻城石材多是普通的规格板,四四方方。如果要做异形、雕刻、文创,那么其他产业门类和科研团队,都必须跟上来。
第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这些做石材的老总,再过几年,或者还长一点的时间,年龄大了,年轻人跟不上怎么办?麻城石材得考虑后继有人。另一方面,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来帮我们提高管理,帮我们建设智慧工厂、数字矿山。这是石材产业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关键。
这些我们称之为硬件建设。
记者:那软件又指什么?
夏志青:软件就是要打造麻城的石材品牌,进行品牌升级建设。
一直以来,麻城石材在别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已经向国家主管部门申报了麻城石材公共区域品牌。市场监管总局批下来以后,地理标志品牌目录里就能找到麻城石材,麻城石材就有了“身份证”。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做响麻城石材的国际知名度,加速推动麻城石材走向世界。
我们正依托“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立足“全球石材一类展、全球花岗岩第一展”的目标,实现“麻城石材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一雄心和愿景。
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麻城花岗岩,石界新标杆“,这个石界,当然是指全球的,而非仅仅是国内。
本报记者采访夏志青(右)
记者:去年我也参加了这个博览会,包括参展商以外地企业为主、参展费用由麻城政府补贴,这些举措在业界反响很热烈,在石材行业市场低迷的当下,可谓开了石展会之先河,这是不是也传递了麻城市做大做强石材产业的坚定信心?
夏志青: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麻城石材只有几种产品,只是应用场景不同,不可能让麻城所有企业都来参展,这是资源的浪费。去年我们专门建了一个麻城馆,放到展馆侧面,把所有工厂的名单以及发展情况放在这里集中展示。这就够了。
麻城石材主展馆,主要还是用来展示外地的各种产品,让更多的石材企业和石材产品来到麻城,我们搭台,我们出钱,给别的企业展示的舞台,赋能他们的发展。以这样的方式,拉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促进了全产业链的招商建设。
总的来说,麻城石材产业的转型方向,归纳起来就是“四化”——产品多样化,发展多元化,产品定制化,石材品牌化。
“麻城模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读
昔日的废渣场建成了公园
记者:“麻城模式”一词,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业界的一个热词。那么,什么是“麻城模式”?
夏志青:“麻城模式”是业界的一种说法,或者说是对麻城发展石材临矿产业的一个关注吧。我们的石材就是山上开采,山脚就地加工,以此来拉动全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把石头开采出来就拉到外地。
就我们自己而言,没有“麻城模式”这样的提法,我们觉得也远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
记者:为什么各方如此关注“麻城模式”?
夏志青:这些年来,到麻城参观、考察、交流的人的确很多,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压力。
我个人分析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形势下,大家对石材这个传统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在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麻城石材产业可能是一个讨论的案例吧。
另一方面,是对石材临矿产业模式的关注吧。全国石材产区很多,麻城的临矿产业算是先行一步,也的确有一些收获。
再一个就是,现在各地密集释放矿权,可能也是希望能从麻城的石材产业发展中,找到一些可供参照的地方吧。
矿山公园一角
记者:如果请您总结一下,“麻城模式”该怎么描述?
夏志青:“麻城模式”很难用一句话来描述,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或者临矿产业的角度,或者矿山的创新治理角度等等。
从我的角度,我认为麻城石材产业的发展,是临矿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一个具象呈现吧。
那么,所谓的模式,是指标准样式,或者可以效仿学习的标准样式。事实上,各地发展石材产业因资源、区位、交通、基础等生产要素不同,互相学习是必要的,但没有哪一个模式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图片由麻城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
《中华建筑报》今日同步报道
(责编: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