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皮影,一寸小人,翻飞腾挪,上下舞动,配以韵味满满的仙桃本土方言念白,加以跌宕起伏的打击弦乐,一出千年前的故事《芦花河》娓娓道来。
10月22日,全市第十四届镇办皮影戏调演开幕,11支皮影队各展所长。市戏曲艺术馆里,600余名戏迷在光影交错间,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幕布前,一个个皮影人物依次登场,展示出百般变化;幕布后,来自江汉皮影艺术团的龚金庭手舞足蹈,用一根根小细棍调动着各种道具。2个半小时的演出,龚金庭忙活得满头大汗。“只要戏迷们乐意看,我就一直演。”他说。
悠悠汉江水,浓浓非遗情。江汉平原皮影戏形成于元末明初,萌发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到明朝万历年间成为民间热门艺术。凭借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江汉平原皮影戏“俘获”了不少戏迷。2009年,江汉平原皮影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桃人爱看皮影戏,皮影戏被称为仙桃人自己的“土电影”。为此,我市连续举办14届镇办皮影戏调演,及时回应群众文化生活所需。在传承的基础上,皮影艺人们通过民间师带徒、皮影进课堂等进行“非遗+”新尝试,古老的皮影艺术也焕发新生。
“皮影戏是我们这一代人忘不了的回忆。几块皮影,两三根竹棍,就能演一出好戏,真是了不起!”干河街道龚台村的龚庆浩是十足的戏迷,94岁高龄的他,只身一人骑自行车前来观看演出。
为期6天的调演中,来自胡场、毛嘴、郑场、杨林尾、三伏潭、剅河、长埫口、彭场、江汉皮影艺术团的演出团队将为戏迷们奉上11部皮影戏剧目,既有传统皮影戏《秦香莲》《扇缘》等,也有新编皮影小节目。
从“活”到“火”,仙桃皮影在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调演的目的正是为了传承,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渠道,促进皮影戏更好更快融入现代社会、服务现代生活,擦亮仙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招牌。”市皮影艺术协会会长郑先忠说。(仙桃日报全媒记者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