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莹袁邦斓)他,热爱文化,是我市文化战线上的骨干;他,责任心强,是群众心中的暖心人;他,扎根基层四十载,像陀螺一样,为挖掘、传播非遗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转动着。他,就是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邵乐钧。
走进竹根滩镇,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出一派悠闲自在、幸福祥和的景象。“以前晚上无所事事,自从文化站建成后,我们有空就来广场唱歌跳舞,这里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家住文卫路的居民罗爱英说。
罗爱英口中的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于2023年2月动工,今年4月交付使用。该文化站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等。
最初,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匮乏,仅有50平方米的平房书屋,还兼卖文具和图书,读本不超过1000册,农村文化市场一片萧条,群众文化活动单一。1984年,邵乐钧担任站长后,先后四次自费前往本市及外市先进文化站参观学习,结合竹根滩镇实际撰写文化站改造实施方案,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竹根滩镇党委政府的支持。2003年,一座拥有办公室、阅览室、会议室的两层楼房拔地而起,文化站旧貌换新颜。随后几年,他依靠多方力量,积极向上争取,筹资8万多元创建五星级农家书屋,拥有1.2万册图书、46种报刊和1000多张电子音像制品。
“文化站是群众的精神家园,群众喜爱什么样的节目,群众最迫切得到什么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就搭建什么样的舞台。”这是邵乐钧上任时的承诺。四十年来,他用汗水与执着兑现了这一诺言。
多年来,邵乐钧凭着对文化活动的热忱与干劲,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职能,主动争取市文化和旅游局、竹根滩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兴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以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该文化站先后举办11届科普有奖征文、9届“财政杯”象棋大赛、8届“潜江锣鼓”展演、8届群众广场舞展演、5届太极拳培训暨联谊、4届“最美书屋”摄影展、花鼓剧院送戏下乡等大型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根滩文化现象”。
作为一名乡镇文化工作者,邵乐钧高度重视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及传承工作。他深入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存续状态、生存环境、传承情况,并进行系统记录和客观评估,及时掌握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变化,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和增补修订机制。
竹根滩镇是湖北风俗锣鼓之乡,群众基础深厚。如何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潜江锣鼓成了邵乐钧推广乡村文化的首要目标。他骑着自行车,在全镇寻访锣鼓师傅。
77岁的邵生龙是潜江锣鼓民间高手。他表示,潜江锣鼓能受重视,离不开邵乐钧的大力推动。如今,在邵乐钧的努力下,潜江锣鼓从原先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老百姓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风俗大餐。而且,邵生龙广收徒弟,创新编排锣鼓新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潜江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弘扬潜江锣鼓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乐钧大胆融合流行音乐、广场舞和陕北锣鼓等元素,打造出2.0版本的潜江风俗锣鼓。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风采。”邵乐钧每年至少深入村组200多次开展文化资源调查,他的足迹遍布了竹根滩镇的每一寸土地。目前,该镇的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潜江高台舞狮、潜江木雕、海马、锣鼓、焌米茶等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吃得苦、不怕累是邵乐钧的真实写照,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材料。邵乐钧笑着说,竹根滩儿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开车进村拜访老人,收集竹根滩儿歌。这是他退休前最想完成的事。
在竹根滩镇宣传干事吴思若眼中,邵乐钧是一个一心扑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工作狂”,“邵站长对工作充满激情,不知疲倦,较真又有担当,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四十载青春,四十载坚守,四十载付出,邵乐钧书写了精彩人生的辉煌篇章,奏响了矢志不渝的奋斗赞歌。2021年,他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乡镇文化站长荣获“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第四季度获评“荆楚楷模”。今年8月,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获评全省特级综合文化站。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我们就举办什么样的活动,请他们参与,使他们快乐,让他们健康,真真切切做到文化惠民。”邵乐钧饱含深情回顾走过的路,接下来,他将继续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把群众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