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勺作笔,糖浆为墨,手腕轻轻一抖,糖浆如细丝般缓缓流淌而出,石板上渐渐显露出轮廓——或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或是一条蜿蜒盘旋的龙……孩子们围在一旁,瞪大眼睛,满脸惊奇与喜悦。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甜蜜的糖画,轻轻舔舔,开心和喜悦爬上眉梢。
90后女孩张书菲是手握铜勺的人,成了这甜蜜艺术的新一代传承者。
从小埋下糖画艺术的种子
小学时期的张书菲与许多孩童一样,被糖画艺术深深吸引。每当放学铃声响起,她总爱驻足于校门口,目不转睛地看着老爷爷用灵巧的双手,在石板上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糖画。“看得入迷了,我有时候会忘记回家的时间,直到妈妈到校门口揪耳朵,才发现自己已经看了很久很久了。”
糖画好看也很甜,但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吃很多。张书菲的爸妈给她买糖画的次数很少。偶尔吃一次糖画,她会高兴半天。
那些晶莹剔透的糖画,不仅看在眼里,更深深烙印在她心中。
除了对糖画甜蜜的记忆,家庭的熏陶也为张书菲的糖画之路打下了基础。她的父亲十几年前因为兴趣和生计,专门去外地拜师学习了糖画技艺,成为一名糖画手艺人。时常看着父亲行云流水般完成一幅糖画,张书菲也会手痒痒想要尝试。但那时,她更多的是好奇和贪玩,并没有想过要认认真真学习这门手艺。直到24岁那年,经过认真思考,她决定辞去当时的工作,正式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糖画技艺,想要将这份甜蜜的艺术传承下去。
父亲是她的严师
“我愿意学这门手艺,我父亲也很开心。”张书菲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从在纸上画简笔画学起,再慢慢地开始用糖浆在石板上作画。学习糖画期间,父亲要求她每天完成多幅糖画才能休息。“父亲虽然严格,但遇到我画不好的地方,也会耐心地手把手教学。”张书菲说,她成功绘制的第一幅完整的糖画是“爸爸”两个字。
为了让她更好地学习糖画,父亲还为她特地置办了一套装备。里面有一把带尖嘴的铜勺,是父亲为了让她控制线条的流畅与精准,特地为她定制的。原来的大理石板太重,父亲也为她定制了轻便的板子,方便她携带。
张书菲说,学好糖画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因为操作不当,手多次被滚烫的糖浆烫起了泡,但从没想过放弃这门手艺。“因为我父亲时常教导我,既然决定了要学,就好好学,不能随随便便放弃。”张书菲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除了平常在家里反复练习,张书菲还会跟随父亲出摊。渐渐地,她掌握了绘制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等多种图案的技巧。“起初说要学习糖画手艺,我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是闹着玩。等我学成了,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张书菲说,从开始学习到能够独立出摊,她花了一年多时间。
让传统糖画更出彩
一张桌子,一把铜勺,一把铲子,一口锅……能够独立出摊之后,张书菲经常带上她专属的装备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上。“我不仅仅是参加活动,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大众展示糖画技艺。”
“现在还有年轻人会画糖画真不错。”“小姑娘看起来年纪不大,还会这门手艺,真棒!”在画糖画时,她听到很多这样的评价。作为90后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学习糖画?张书菲有自己的看法:除了对这门手艺感兴趣外,也想让糖画技艺得到传承。她始终认为,你不学,我不学,以后会这些传统手艺的人就越来越少。
想要传统手艺得到更好传承,不断创新是必经之路。张书菲深知,要让糖画这门手艺出彩,不仅要持续不断地巩固学习这门手艺,还要不断创新。于是,她开始尝试将流行元素融入糖画创作中,创作出简约而时尚的图案,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今年是龙年,她就设计出了一款龙头与年份数字相结合的糖画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深受人们喜爱。
张书菲说,糖画,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糖画技艺从父亲那一代传到了她这一代,她很自豪。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文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