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品牌保质量让“仙桃黄鳝”唱响全国
长江大学教授、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黄鳝项目首席专家杨代勤
中国黄鳝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户从1988年之前就开始探索黄鳝养殖方式。这20多年,经历了水泥池、稻田、稻田网箱再到池塘网箱养殖的方式。目前,工厂化、设施化等养殖技术逐步成熟,黄鳝养殖新模式在多地蓬勃发展。
回首过去的10年,黄鳝产量一路攀升,价格高且稳定,群众积极性高。2015至2024年,黄鳝价格一直处在60元—80元/公斤之间,在淡水养殖品种中价格最稳定。
黄鳝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其养殖周期短、效益好,资金周转快,对养殖条件、成本投入要求不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将黄鳝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好项目优先进行推广。
当前,黄鳝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2023年,全国黄鳝产量35万多吨,湖北省养殖产量16万多吨。其中仙桃黄鳝产量达8.04万吨,占全国的22.66%,可以说全国每5条黄鳝就有1条产自仙桃。
黄鳝工厂化、设施化等养殖技术逐步成熟,黄鳝养殖新模式蓬勃发展;鳝虾稻模式方兴未艾,大幅度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人工催产(全人工)黄鳝苗种繁育技术与工艺日臻完善,能生产出大量黄鳝卵黄苗种;人工仿生态繁殖黄鳝苗种技术逐步成熟,全国多地迅速发展并积极推广应用,有效补充了黄鳝苗种的短缺。
黄鳝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苗种短缺。据统计,去年全国黄鳝产量35万吨,需要苗种35亿尾左右,人工苗种约等3亿尾,绝大部分依赖野生苗种。但是野生苗种价格高、存活率低,让市场望而止步。
品种混杂。人工养殖黄鳝苗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还没有人工选育的品种。由于苗种资源缺乏,需要从全国各地购买苗种进行补充,导致养殖品种混杂,养殖效益不稳定。
饲料制约问题。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黄鳝苗种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成鳝阶段如果完全用配合饲料,易引起营养性疾病,需要加入部分冰冻动物饵料(如鱼、蚌、蚯蚓等)。
病害影响。苗种阶段成活率低,成鳝阶段又易暴发细菌性病、营养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此外,降温等气候变化对苗种、成鳝均易产生应激而大量发病死亡。
产品质量及养殖技术标准化、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到黄鳝产业的发展。
展望黄鳝产业未来,应加快重点研发并熟化黄鳝繁殖技术步伐,实现黄鳝苗种人工规模化生产;探索黄鳝养殖新模式,因地制宜开展黄鳝养殖技术;培育黄鳝新品种,深化黄鳝产品加工技术,拓展黄鳝产业链;创建黄鳝知名品牌,保障黄鳝产品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仙桃黄鳝”品牌唱响全国。(记者胡圣整理)
强化链式思维打造黄鳝产业化联合体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启军以仙桃为代表的黄鳝养殖产业形成集繁育、养殖、饲料、物流、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但整体产品附加值不高。仙桃黄鳝近9成用于水产交易,加工占比只有1成多,精深加工相对更少,缺少国内知名的黄鳝菜品,消费端拉动需求较弱。科研院所、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尚未形成,产品附加值不高。
政策性黄鳝养殖保险产品“不解渴”,缺少养殖户需要的产业政策。黄鳝喂养的食料由活白鲢鱼、蚯蚓搅碎混合而成,每天每亩喂养成本高,养殖户养殖投入资金压力很大,养殖主体需要资金和技术保障。
如何做强黄鳝产业?
创新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通过供需匹配、协同配套等链式思维加强融通,建立政府引导、监督并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基于利益共享、互利互惠、风险共担的常态化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机制,突破苗种和饲料问题,减少对野生资源和活饵料的依赖。
发展设施渔业。创新养殖模式,让“黄鳝上楼”,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出,突破土地政策的制约,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研发能效高的配合饲料。黄鳝在各个生长时期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比例有所不同。人工配合饲料应根据黄鳝的需要掌握好比例,生产出适合黄鳝生长需要的饲料,在配合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
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效促进区域化联动拓展资源,建立销售联盟,对促进农民增收、拉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黄鳝加工。加快研发和推广黄鳝加工设备、黄鳝预制菜、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做强“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将“仙桃黄鳝”作为全省黄鳝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宣传仙桃传统黄鳝菜品,走出仙桃,走出湖北。
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渔业保险机制。以地方政府对政策类水产养殖保险资金支持为主,促使地方政府推动政策类水产养殖保险,把推介水产养殖保险和促进地方养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记者张钰整理)
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做大做强黄鳝产业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导熊善柏
黄鳝是重要的养殖经济淡水鱼类,属于四大河鲜之一。仙桃是“中国黄鳝之都”,“仙桃黄鳝”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了鲜活黄鳝的全国销售网络和定价机制。
黄鳝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已对黄鳝加工保鲜方法开展研究,开发生产出鳝丝、鳝片、酱汁烤鳝片等生鲜调理制品、预制罐藏食品、即食休闲食品等。但存在加工比例低、企业规模小、生物胺控制技术不完善、应激反应控制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黄鳝产业可持续发展。
仙桃经过多年的发展,突破了黄鳝苗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方面的技术瓶颈,黄鳝产业发展迅猛。要转变产业发展观念,以黄鳝加工与物流业为中心,大力发展黄鳝加工与冷链物流业,构建黄鳝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协调发展。
在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建议整合湖北省“产学研”资源,组建淡水产品加工产业研究院,构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水产品加工与物流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自组织化程度;完善多元科技投入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行业支持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同时,建立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黄鳝全产业链的安全监管与可追溯目标;探索黄鳝微流水净化提质、低温应激控制、黄鳝调理制品的腥味消减与风味品质调控等技术。
测定黄鳝形体参数,研制黄鳝剖杀、血液收集、去骨、去头、切丝切段等设备,建设黄鳝数字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规模。以黄鳝鱼骨、鱼血、体表粘液等为原料,分离提取活性成分,高效制备黄鳝抗菌多糖、硫酸软骨素多糖、抗菌肽、骨肽、抗凝集素、弹性蛋白酶等高价值、功能性产品。
当前,仙桃在黄鳝加工、冷链物流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强农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鲜活黄鳝的低温保活运输技术,实现了鲜活黄鳝全年、长距离运输和销售;允泰坊、中和卫祥、顾大嫂等企业开发生产了鳝鱼预制菜、休闲食品及鳝鱼粉等产品,成果颇丰。仍需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构建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创制、科学饮食宣导及消费引领,才能将湖北黄鳝产业做大做强。(记者鹿丹丹整理)
聚焦黄鳝营养所需创新健康养殖模式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白
黄鳝入口微弹,软糯味美,食用、药用价值兼备,营养价值极高,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备受喜爱。
每100克鳝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到17.2-18.8克,还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湿等功效。
如今,黄鳝产业蓄势发展,势头猛劲。精准研究黄鳝营养所需,助力高效绿色配合饲料开发,实行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成为当下关注的方向和话题。
让黄鳝吃得营养、搭配均衡,满足市场对优质黄鳝的需求,方可做好品质,做大品牌,提质增效。瞄准把控黄鳝营养所需,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饲料原料和不同养殖条件下,黄鳝自身的需求变化。
黄鳝作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对食物要求较高,但消化能力并不强。聚焦黄鳝的摄食行为生态及消化生理方面,通过数据研究、反复论证试验,我们发现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营养需求,对黄鳝成长现状影响不一。从大量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得出系列结论,研发适合黄鳝所需的绿色配合饲料。比如,我们发现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稚鳝转食粉状配合饲料有合适时间,最好是在鳝苗40—50日龄时进行转食物。过早的进行转食会影响到黄鳝的后续生长性能,适当延后转食时间对黄鳝后续生长性能有提高趋势。
让鳝农养殖有保障,搭配优质配合饲料,极大降低黄鳝养殖成本。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如大棚工厂化养殖、温室大棚“炼苗”养殖、池塘网箱养殖等。
同时,在实践管理技术中,制定推广配合饲料投放管理技术,采取“四定投喂”方式。在定质上,饲喂小、中、大鳝鱼不同生长阶段时,采取相应饲料粒径及形态,如粉料或膨化微颗粒等。注意定位,投喂时需每次固定位置,设立食台,养成习惯。定时方面,需要注意温度及投喂频率,采取早晚投喂或早上投喂;遇高温天气时,可每周停喂1天。在定量选择上,注意频率、个体大小及气温现状,按需投喂视情调整到八分饱。
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眼下,通过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研究成果,仍需强化黄鳝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创新健康养殖模式,有效促进黄鳝健康生长。通过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推动黄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记者罗婉婷整理)